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千千萬萬的優秀企業不斷涌現,企業家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他們的創業故事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改革開放近40年風云激蕩的歷程。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一時間,“企業家精神”成為輿論熱詞,如何在新時期更好的激發、弘揚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成為企業提質增效、改革創新和健康持續發展的新課題。
甘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 破壁者
——記新疆華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
“聽黨的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發展實業、產業報國是建設新疆華源永不磨滅的初心,發展服務于人民的美好企業是新疆華源矢志不渝的追求。再苦再累,我也無怨無悔。”一席話道出了新疆華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華源”或“華源”)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俊的心聲。
二十年來,李俊始終堅持企業家產業報國的情懷,甘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破壁者,秉承“做有高度的事業”,認真踐行“為員工做好事、為企業做實事、為社會做益事”發展理念,帶領華源人攻堅克難、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在住宅產業化、維藥產業化和熱力節能減排等方面,一直引領國內行業前行,為新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需要企業家敢為人先的勇氣
改革的歷程,無一例外鐫刻著“敢為人先”的烙印。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場啃“硬骨頭”、涉“深水區”的攻堅戰,每一步都會面臨來自“難”與“險”的挑戰。
1994年,風華正茂的李俊做出一個令很多人不理解的決定,他離開烏魯木齊市建委下海創業了。
時值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改革春風,從改革前沿的深圳蔓延到了地處西北邊陲的新疆,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很多人對改革充滿了畏懼和擔憂。離開機關熟悉的環境,拋開即將升職的機遇,李俊將何去何從?
李俊堅信:聽黨的話沒錯!當他帶領幾個兄弟一起跨入市場的那一天起,就堅定了產業報國的決心。擁有二十余年工程建設經驗的他,在新疆華源成立之初,高瞻遠矚地提出“華源要做建筑領先100年”、“堅持產業強國思想不動搖”,毅然決然地開創了新疆康居、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先河。
此時新疆尚無綠色建筑先例,各種質疑撲面而來,但李俊知道黨的政策就是他的行動方向,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就是他尋求行業升級的助推力。接下來他便一頭扎到綠色建筑中,帶領華源二十多年來專注于國家綠色、康居工程的建設和住宅產業化發展,開發建設老百姓住得起的科技含量高、住宅品質好、功能保障全、環境質量優、綠色生命周期長的好房子,為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能耗而不懈努力著。
李俊這一擔當,便是二十余年堅定不移的走住宅產業化之路,二十余年的艱苦奮斗與嘔心瀝血的付出。截至目前,華源已在全疆開發建設10個國家級綠色、康居示范工程小區,在新疆率先獲得國家綠色建筑運行標識,并擁有4個綠色建筑運行標識項目,向國家申報住宅綠色建筑示范面積394萬平方米,達到全國領先。
做綠色建筑,根本上是理念的問題,是精細化管理的問題,而這種管理能力,又是做人的問題。有情有義的人才能做綠色建筑。這是李俊的心里話。業內都知道,綠色建筑與住宅產業化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管理過程異常艱辛,工作量要比普通建筑多60-70%。不僅要有國家產業化標準的管理水平,更需要開拓進取的精神,甚至不惜以犧牲企業利潤為代價??梢哉f,只有具有崇高責任感與追求的企業家才能做到。
二十年如一日,李俊專注于國家康居、綠色示范工程建設與管理,以此為核心引領集團旗下的建安施工、物業管理產業化發展。經常挑燈夜戰搞設計、做規劃;周末在辦公室查圖紙、翻資料;親自去工地查看情況、督導工程施工更是常態;重點項目的申報、檢查、驗收,都有他聲情并茂的匯報和總結。按李俊的話說,對待這些項目,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他主創的《以住宅產業化為導向的國家級綠色康居示范小區開發建設》榮獲第二十一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華源集團連續榮獲七屆中國“廣廈獎”及三屆“詹天佑獎優秀住宅小區金獎”。2012年,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落戶于華源集團,華源集團推動著西北地區住宅產業化快速發展,新疆綠色建筑引領者李俊功不可沒。
改革,需要企業家開拓創新的魄力
正當國家綠色住宅產業化示范基地如火如荼進行時,李俊再次不畏艱難,又做了一個很多人不看好的事情,跨行業接手了一家資不抵債,隨時都可能倒閉的老字號國企——烏魯木齊制藥廠。
兼并重組之后,接到手里的是落后的設備,老舊的廠房,還有幾百名月月等著發工資的工人,藥廠一下子成了華源的大“包袱”。但是,一想到攸關新疆民生健康的老字號藥廠就要這樣消失,企業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一時間涌上心頭。“維藥是幾千年來維吾爾族人民與疾病作斗爭的智慧結晶,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不僅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振興新疆民族醫藥發展,華源責無旁貸。”李俊深情地說。
在每次改革創新的關鍵時期,李俊的企業家精神總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哪怕是把華源房產的全部利潤砸進藥業,也要堅定不移地把新疆民族醫藥發展下去。”在華源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他親自組織力量進行攻關,優化生產工藝,從糖包衣到更利于人體吸收薄膜包衣的轉變,逐漸掌握了多種國內先進生產技術,通過對勞動力和管理有效組合、大膽創新,將零散的生產管理建成系統化、科學化生產,突破了生產瓶頸。尤其是藥品審批難關,他詳細了解國家審批政策,不斷奔波于北京和新疆兩地間,終于取得藥品審批關上的重大突破。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華源銀朵蘭確立了以感冒類、風濕類、皮膚類維藥產品為主導的多元化產品結構。目前,銀朵蘭共有國藥批準文號97個,其中維藥產品11個,全國獨家產品2個,國家醫保品種6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產品2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1個,新疆名牌產品1個。
作為企業家的這份魄力與遠見卓識,成就了如今的華源銀朵蘭。2011年,新疆華源斥資3億元在烏魯木齊高新北區打造了新疆維吾爾藥產業園,銀朵蘭成為全國規模領先、新疆首家通過國家新版GMP認證的維藥生產基地,公司全國獨家產品“復方一枝蒿顆粒”單品年銷售額近億元。2014年12月在全國股轉系統正式掛牌(股票代碼:831637),成為新疆醫藥行業首家新三板掛牌企業。華源銀朵蘭已成為新疆制藥行業的重點骨干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疆產學研聯合開發示范基地,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開發建設新疆獎狀”等榮譽,并取得國家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
每一次創新突破都是為了適應改革的大勢。為推動維藥成果轉化,李俊親自帶隊,指導維藥產業化的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先后與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醫科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達成合作,建立了產學研聯合發展平臺,共同致力于維藥理論、產業化課題的研究與技能人才培養。銀朵蘭用于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平均每年占銷售收入的6%左右,現已申報、實施、完成各類科技項目69項,獲得專利21項,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項、烏魯木齊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創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和“高蘭草職工創新工作室”,形成了“團結、高效、守紀、攻關”的優秀產業化技術人才團隊,為維藥技術成果轉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4月,新疆第一個地產科技成果——維吾爾藥新藥“比那甫西顆粒”成功轉讓于銀朵蘭,標志著以華源銀朵蘭為代表的新疆本土企業進入民族藥新藥研發的新時期。
“十三五”期間,建設“健康中國”全面起航,華源銀朵蘭已為建設“健康中國”新疆篇打下堅實基礎。
改革,需要企業家“舍我其誰”的擔當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重點地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喜人成績讓李俊感到欣慰和自豪。“腳踏實地帶領企業建設生態文明,是企業家應盡的義務和天職,更是企業家應有的堅守和情懷??吹轿覈鷳B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取得了新突破,讓我更加堅定地認為華源人所有的堅持與付出、努力與奉獻都是值得的。”
正是因為李俊一直堅定地做國家發展需要的好企業,做為人民美好生活服務的好企業,華源熱力才一再創造節能減排奇跡,始終走在行業前列。
城市供熱與民生密切相關,更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緊密相聯,李俊說:“燒得再熱,收的暖氣費再多,如果向我們天天生活的環境排出的是不達標的東西,對于一個負責任的現代化企業,就是在做減法。設備和技術成本再高,不管花再多的錢,我們也要實現排放達標,甚至要到達發達國家的水平。”
說到就要做到!這是李俊作為企業家精神的崇高體現,也是李俊做人做企業的最高風范。
當地政府還沒有提出煤改氣的時候,華源熱力就實現了國內先進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即二氧化硫排放指標低于10mg/m3、煙塵排放指標低于20mg/m3。當地政府提出煤改氣后,前期上億元的先進設備需要更換,但李俊毫不猶豫地響應政府號召。
“黨委、政府下了這么大的決心,我們再困難也得干!”他親自帶隊赴天津等地考察先進的供熱設備,帶領華源熱力在短短4個月時間內完成了10臺單機容量100噸燃氣鍋爐建設,同時帶領熱力技術團隊與清華大學、奧林公司合作,深化節能減排新技術,通過小試、中試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達到60mg/m3以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烏魯木齊市節能減排和實現藍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實現精細化管理,保持節能減排指標的先進性,李俊經常趁寒冷的冬夜驅車前往熱力公司車間查看供熱變化,實地到供熱區域了解排放情況。2015年,國家環保部來疆調研大氣污染治理情況時,多次到華源熱力公司視察與采集數據,不但高度認可華源熱力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性與先進性,還稱贊該公司節能減排走在了全疆前列。
然而,李俊仍時刻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從未停止創新鉆研、精益求精的腳步。華源熱力推行IDH智能熱網監控管理平臺,在全國率先規模實施煙氣余熱回收技術,2016年,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完善達坂城區基礎建設、消納解決棄風用電的工作部署,他帶領華源熱力搶抓機遇、潛心鉆研,在達坂城區率先試點風電采暖,在全國領先實現“氣電互補”新型供熱方式,為實現供熱方式的多樣化和清潔化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對建設“電氣化新疆”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建設“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李俊帶領華源熱力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李俊心中永不放棄的堅守。這分堅守帶領著華源熱力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評為“國家重點環境保護使用技術示范工程”,榮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連續9年被烏市人民政府評為“城市供熱保障工作先進單位”,并成為全疆熱力行業摘取“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企業”榮譽的第一家企業。
在李俊心中,華源的產業布局永遠緊貼民生,企業的發展就是要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ldquo;選擇了華源的產品就能終身享受華源品牌服務”的理念,他帶領華源集團決策層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集團旗下的建安施工、物業管理、幼兒教育等關聯產業功能,不斷為華源注入新的服務內涵。華源旗下新城建筑公司連續五屆榮獲全國建設工程優秀項目管理成果獎,擁有八位國家優秀項目經理;華源物業為國家一級資質,2017年成為烏魯木齊市首家通過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的企業。在創辦幼兒教育公司的時候,李俊圍繞幼兒的安全、健康、快樂、成長提出“吃喝玩樂”特色教育理念,目前華源金太陽幼兒園已成為烏市幼教行業中規模與專業水平領先的幼教機構之一,榮獲“全國五一巾幗獎狀”和“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兩項殊榮。
改革,更需要企業家精神的堅守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歷程,也是中國企業發展壯大,企業家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銳意改革、積極進取的企業家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家思想和企業家精神,彌足珍貴。
在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精神后,李俊把“不忘初心,砥礪奮進”這句話放在案頭,在他心中,企業文化是華源發展之魂。由他主創的《華源集團以促進人、企、社會和諧發展的‘三為’企業文化建設》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優秀成果。
“企業是個大家庭,我們都是親兄弟”,這是李俊提出的華源團結觀。冷暖有人問、急難有人幫、生老病死有人管、呼聲建議有人聽、成績進步有人贊,華源大家庭幸福和諧。李俊說,“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以員工為中心,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的機制和使人奮發進取的文化氛圍。”李俊高度關注員工培養,投入3000萬元人才工程建設經費,搭建起了華源特色培訓體系,同時他親自當師傅帶徒弟,組織企業黨委、工會開展崗位練兵,勞動競賽與“五小攻關”技術創新,近三年來累計培訓員工61920人次。
李俊一直引領華源集團做有高度的事業,指導企業發展過程中要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切實為員工負責,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負責,邀員工、社會共享發展成果。在企業管理中,將企業利益與員工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開展工資集體協商,集團員工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5-20%。作為企業的黨委書記,李俊在企業施工旺季常常和工人一同駐扎在工地,解決技術難題,關心、指導年輕員工的成長,并為員工“冬日送溫暖、夏日送清涼、節日送福利、生日送祝福”,使華源大家庭愛意滿滿。在員工心中,李俊不只是領導,更是長輩和親人。李俊也因此榮獲“全國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榮譽,企業被評為“全國雙愛雙評先進企業”“全國模范職工之家”。
二十余年艱辛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李俊在工作中一直踐行著“一絲不茍、艱苦奮斗、努力拼搏、追求卓越”的康居作風,他常說“山珍海味,比不上大蔥饃饃吃的健康;錦衣華服,比不上純棉汗衫穿的舒服;豪華別墅,比不上綠色康居房住的踏實”。在他看來,人到了一定層次,更多地是精神的需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就如同新疆華源集團的“為員工做好事,為企業做實事,為社會做益事”理念所倡導的一樣,要用一生精力把綠色住宅、節能減排和維藥的產業化做好,為產業化發展服務,為社會做貢獻。
作為烏魯木齊市人大代表,他15年來提交25件議案,內容涉及環保、醫療、教育、地區產業發展、中小企業扶持等方面,帶領企業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立場上,情注新疆發展,主動開展對口幫扶,全力維護好社會穩定。近年來,他帶領華源已累計向科、教、文、衛、城建等行業捐助資金,向地震受災、貧困地區、婦女兒童慈善事業等捐款捐物3800余萬元。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李俊始終扮演著“先行者”、“破壁者”的角色,也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執行者、受益者。中國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指引新征程,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新目標。十九大以來,習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論、新要求,李俊一直通過各種形式帶領著華源人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全球布局,提升中國實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對李俊觸動頗大,引起了他的共鳴。“改革開放近40年,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之前我們的改革是關起門來搞,如今要“走出去”, 啟動“全球織網”戰略,不斷輸出中國智慧、中國標準、中國方案。未來,新疆華源將繼續從戰略、品牌、文化三個層面發力,并把發展品質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把品牌打造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為振興實體經濟筑牢根基。”談到未來,李俊思路清晰,信心滿滿。